概念验证型公司

2023/03/05 13:27

我理解,DeepMind、OpenAI一直在做的,既非科研,也非产品,而是一种概念验证工作,告诉社会什么事情是新技术可以做到的。

科学研究➡️概念验证➡️商业产品,他们处在中间环节。

事后回看,大公司对概念验证公司的投资,并不体现在收入回报上,而是体现为资本市场回报与人才回报。他们推出的概念型产品会提高市场对技术的认知,提升投资人的股价表现。另一方面,不断验证概念,做出很酷的工作,对于吸引人才也大有裨益。与商业产品工作(很大部分是legacy)相比,有抱负的人才更容易有兴趣参加概念验证的工作(innovation)。

一般商业产品初创公司的运转模式是,做出产品、赚取收入,主要资金来源是产品收入,落脚点在于验证商业模式。而概念验证公司的运转模式可能是:验证概念、获取注资。主要资金来源是大公司的投资、捐赠,或收购与投资之后的赞助性付款,而非产品业务收入。他们的工作是不断验证概念、构想未来世界、塑造社会的信心与需求。如果有一天,一项概念产品被证明有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他们也可以从概念验证公司转为运营这款产品的商业产品公司。

面对概念验证公司,或许不能向对待商业产品初创公司那样,以市场规模、收入来考虑公司的价值。概念验证公司的可商业化产品,也许在十年以后才刚刚出现,甚至可以一直不出现。只要它能一直创造,能给注资的大公司带来价值,也就可以持续。

考虑到这类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原先以为非营利组织这种组织形式会更方便,因为想投资的大公司可以在注资的同时获得税务优惠。但在实践中,可能还是商业公司这样的实体效果更好,外界投资人虽然不能从概念验证公司这里获得收入,但可以获得资本市场回报与人才回报。

中国已经有很多年轻科研明星开办了初创公司,投资人普遍对产品、收入、市场规模有要求,很多公司都去做了不擅长的事情。做业务、做销售、管理公司和产品,在这些方面科研明星并没有优势,他们的禀赋更适合去做概念验证工作。

有些科研明星创办的公司发展陷入瓶颈,在这种情况下科研明星本人转而又通过类似于浙大百人这样的项目谋求教职。但这些顶尖人才如果一开始就决定投身教职,应该可以获得世界顶级高校的职位。目前的结果,对本人、员工、投资者而言或许都不完美,也降低了中国计算机高材生这一群体的社会评价。整个社会的福利更是蒙受损失,因为大家失去了许多创新的机会。

中国的几家发展遇到瓶颈的科研明星公司,有没有可能合并,转而成为高人才密度的概念验证研究型机构呢?专注于概念验证,而非追求收入。

与大公司内部研究团队的不同
大公司内部的研究机构领导人,可能有打工人心态,论文公开发表、模型公开发布,有可查验的成就,最后完成的是科研工作而非概念验证工作。学术成果有相对成熟的评判标准,交给老板,可以体现预算的回报,也可以体现自己与同行在研究方面的竞争态势,稳妥有效。

相对独立的概念验证公司则不同,他们有生存压力,机构领导人是老板而非打工人,他们要到处筹钱,要不断做出新的概念验证、搞出新意思,才能继续从外界募到钱生存下去。做曲高和寡的科研不匹配概念验证公司的需求,他们也不需要用论文和benchmark向哪位老板证明自己的工作质量,只有验证概念才会有社会影响力。

大公司可能因为财务状况、老板兴趣的转移、其他部门的压力等等,要求内部研究团队承担给业务提供服务、赚取收入的责任,科研或概念验证工作被叫停,转向商业产品工作;甚至裁撤研究团队。

而对独立的概念验证公司而言,如果一家巨头的投资要求不再能谈拢,那还可以找别家。极端情况下,已经完成收购的母公司又想抛弃自己了,也还可以谋求母公司将自己挂牌出售。全市场的巨头都是潜在资金来源。

引用
Startup company - Wikiwand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